杭州西湖畔勾山里銅屏風(fēng)背景墻總共分為8塊,屏風(fēng)整體采用銅管焊接和2.0mm厚銅板蝕刻工藝制作而成,呈現(xiàn)出現(xiàn)代而不失華貴的氣息。
勾山里毗鄰清波門,東起荷花池頭,西至南山路。荷花池頭向西,地勢漸隆,形成高坡,南宋此地有竹山閣,故稱竹山園。清代著名學(xué)者陳兆侖曾居于此,自號勾山,為其居室取名勾山樵舍,后因音近,此地又稱狗兒山。陳兆侖為清雍正年間進(jìn)士,是“桐城派”代表作家方苞的入室弟子,有“文章宗臣”之稱,官至通政司副使。其長孫女陳端生出生于勾山樵舍,她的著名長篇彈詞《再生緣》前十七卷即寫于此?,F(xiàn)山坡上留存一座兩層青磚小樓,為民國初期所建,在山坡與南山路交界的石砌駁墈上刻有“再生緣”三字。1961年,郭沫若來杭探尋勾山樵舍,感概之余賦詩一首:“鶯歸余柳浪,燕過勝松風(fēng)。樵舍勾山在,伊人不可逢?!贝说?966年改名紅軍里,1981年恢復(fù)舊名。2003年,杭州市政府對勾山樵舍作了整修,現(xiàn)列為杭州市文物保護(hù)點(diǎn)。